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拉动产业提升,还是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成就。
安亭基地作为上汽大众总部所在地,已建设成为以轿车及其生产配套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城镇,周边拥有丰富的汽车相关设施。嘉定区以安亭为核心成立的汽车产业园区,累计吸引超1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
在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之际,回望其发展之路,既是中国首家汽车合资公司发展成行业标杆的非凡之路,也是中国汽车现代化产业链的崛起之路。
故事要从国民神车桑塔纳说起,在上汽大众的众多车型中,这款车型的意义无法替代。桑塔纳项目的引入,敲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大门,尤其是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实现了从兴起、成长到引领的跃升。
桑塔纳最早引入时采用CKD组装方式,有几千种零部件,可是国产化率无限趋近于零。这还在于当时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几乎一片空白,不足以满足大众在全球的标准。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015年12月更名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完成合营合同签字。
在企业内部,上汽大众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对零部件生产进行培训、指导,并严格遵守德方的“六道关口”——即入门关、首件样品关、工装样品关、质量保证体系关、批量供货关和正式供货关,实现零部件国产化。
在企业外部,国内零部件企业如果想要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需要优化改造,最终达到德国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成长。
198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视察上海大众时提出,“没有国产化就没有大批量”,强调了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的重要性。
1988年,上汽大众设立“国产化基金”,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花。该基金旨在扶持配件生产企业,为当时一缺技术二缺钱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能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同年,“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由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组成,共同为桑塔纳国产化的目标而努力。
从德国大众聘请的退休工程师们,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他们严格按照德方标准,坚守“六道关口”,确保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
对于国内本土零部件工厂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一定要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在零部件经过德国标准测试后才能通过考核。
到1991年底,桑塔纳国产化工作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据1992年初的调研统计,前一年桑塔纳累计完成的工装样品认可率和减货国产率分别是83.35%和70.37%,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很好的满足德方品质衡量准则的上汽大众供应商数量迅速增长。从1986年到1991年,供应商从1家迅速增至127家,这一飞跃式的发展见证了上汽大众在构建供应链体系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效。
在实现桑塔纳国产化的过程中,延锋、福耀等一大批供应商在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作坊式”工厂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的行业巨头。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辉煌、最高速的20年,上汽大众是一个引领者或者见证者”,福耀集团副总裁张玲玲称,和上汽大众合作,帮助福耀理解了一家全球车企是如何运作供应链的,以及作为供应链的角色,怎么样充分地参与到里面。
1987年,福耀集团进入汽车玻璃供应领域,1996年正式为上汽大众供货。从按图开发,到共同开发、按照数据开发,福耀玻璃不仅成功为上汽大众开发了桑塔纳、朗逸、Polo等车型的国产化玻璃,更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实现了技术、供应、质量控制能力的飞跃,产业布局得以拓宽,甚至海外业务也得以拓展。
2023年,全球平均每3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出自福耀玻璃的工厂,在中国每3辆汽车里就有2辆是使用福耀集团的汽车玻璃。今天的福耀不仅为上汽大众配套,主要客户更是包括宾利奔驰宝马奥迪等众多知名车企。
延锋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36年,是一个做机模的工厂。从1978年起,延峰开始从事汽车内饰研发、生产,是国内最早生产聚氨酯内饰的制造商之一,为上海、沈阳、天津等汽车厂配套供应汽车内饰产品。
以桑塔纳国产化为核心,延锋开启了长期为上汽大众提供仪表盘、方向盘、座椅等核心零部件,并热情参加新车型的研发与设计工作。1986-1993年,延锋陆续开发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产品,成功闯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头部阵营。
“通过桑塔纳项目,我们跟德国人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成熟的产品和工艺、标准化的流程,让我们的工业水准大幅度提升,也让我们提炼总结,让原有的技术更加系统化”,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说。
截至目前,延峰已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240多个基地,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7万人,为全球整车制造商提供汽车内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销售额在2023年达到155.13亿美元,其客户包括上海通用、上汽大众、一汽奥迪、东风汽车、比亚迪特斯拉沃尔沃红旗等主机厂。
“上汽大众的诞生,不只是对延锋有重大影响,实际上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影响非常重大。”谈及上汽大众对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推动作用,臧纯高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8年开始,贾健旭担任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延锋汽车由一家专注传统内饰零部件生产制造的企业,转型为专注智慧生产、科学技术研发,提供数字化座舱解决方案的智能制造企业。2023年2月,贾健旭平调担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仅10个月后就升任上汽集团总裁。
在上汽大众的带动作用下,40年来,在上汽集团内部也已培育出了几大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
上汽集团内部的零部件企业主要有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上述公司以下用简称“华域汽车”、“联创”和“上汽变速器公司”指代)。
华域汽车业务涵盖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新能源、金属成型与模具、内外饰、功能件等多个领域,除了为上汽旗下品牌供货外,还包括一汽、广汽、长安、东风、宝马、奔驰等众多品牌 。上文提到的延锋属于华域汽车子公司。
联创主要是做汽车电子系统及其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是上汽自主品牌汽车电子电器研发的主要依托单位,产品有智能驾驶决策控制器、电力助力转向系统、智能制动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等。
上汽变速器公司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变速器专业研发、制造企业之一,主要生产配套各类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变速器以及关键零部件,为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集团提供变速器总成及关键零部件。
从桑塔纳国产时期坚持的德国标准,到今天的上汽大众所代表的质量标杆、质量文化,多元化产品经验、产品研究开发理念等,毫无疑问也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成长带来直接帮助。
比如1998年6月11日,上汽大众首批21名技术人员前往德国,接受为期3年的开发全流程的培训。2010年4月,上汽大众再度大规模派遣优秀青年工程师前往德国大众参与全过程开发培训。这些接受过全流程开发培训的工程师们,回国后成为上汽大众研发体系各领域的核心骨干,也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研发输送了人才。
40年来,在上汽大众的龙头带动作用下,长三角产业集群零部件产值约占37%的份额(e通世界产业园整理的数据),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最大的区域。而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大的零部件产业基地,产值占总产值的20%。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艰难起步阶段,上汽大众的产量从1985年的1733辆到1986年的8031辆、1987年的11000辆,再到2018年,超过了206万辆。随着上汽大众产量规模的快速提升,国内零部件产业链快速成长,从长三角地区辐射到全国。
根据《美国汽车资讯》发布的2023年全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国共有13家企业入围,同比增加3家,总数仅次于日、美、德,排名全球第四。
2019-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OP100数量变化情况
在智能化时代,上汽大众不仅在产品层面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还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做了数字化转型。通过建立产销协同的数字化平台、入厂物流和厂内物流的智能化管理、整车物流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协同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上汽大众实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端到端物流供应链管理,提高了物流供应链的透明度、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满足了市场需求和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未来,上汽大众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投入,推动物流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同时,公司将积极探索绿色物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致力于实现供应链的碳中和目标。上汽大众在智能化时代的新合作,不仅将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汽车产品,也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汽车时代,不论汽车市场如何波动,上汽大众和这些一同成长起来的供应链企业都秉承着“整零共担”的精神,“可以各自承担的,都各自承担”,保持着共赢的健康合作关系。
历经40年风雨洗礼,上汽大众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面旗帜。从桑塔纳叩开现代化汽车产业大门,到助力本土零部件企业名扬全球,从合资合作的技术、理念输入,到反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一路成长,它的影响力如涟漪般层层扩散,波及整个产业生态。
站在4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向未来,上汽大众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既要在新能源、智能化赛道迎头追上,更要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乘风破浪,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安亭-上汽大众举办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重点项目落地签约仪,将加速推进以上汽大众安亭基地为依托的汽车产业新生态体系建设。
在如此“内卷”的时代,上汽大众不但没有躺平,更是积极“动脑筋”,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平衡点。